|
“18歲之后,就不會再長高啦!”
“誰說的,不是有句話叫‘二十三,躥一躥’嗎?”
成年之后,到底還有沒有希望長高?
先說結論:成年之后,確實還有希望長高,但這是有條件的。也就是說,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成年后長高。
具體什么條件呢?這篇來告訴你。
長高,最關鍵看什么地方呢?看骨頭。
還能不能長高,關鍵也不是看年齡,而是看“骨骺線”[1],而且還得是長管狀骨(長條狀的骨頭,分布在四肢)的骨骺線。
一個完整的骨頭,中間部分叫骨干,兩端叫骨骺,在骨干和骺軟骨之間是骺軟骨,這個分隔區域就是骨骺線。
下圖骨骼連接處那條線,就是骨骺線
(圖片來源:文獻[3])
當我們還是胎兒時,骨頭都是由軟骨組成骨架“雛形”。這個時候,軟骨分裂、分化也會形成軟骨細胞,保證了生產的順利[2,3]。如果你抱過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,就會感覺小寶寶的身體是軟綿綿的。
但隨著生長發育,軟骨會和鈣質等礦物質一起沉積,進行“骨化”,從而變長、變堅固。這時候,仍然有一部分軟骨奮力“抵抗”,不愿意輕易被骨化,遠離骨化范圍,形成了骺軟骨[3]。
只要骨骺線還沒有閉合,就說明有“軟骨”還沒有被骨化,身體依然給骨頭留了生長的空間。
骨骺線閉合的時間,女孩一般在12~16歲,男孩一般在16~18歲[4],也有人把“骨骺線閉合”作為判定是否滿18歲的標準[5],但不是所有人的骨骺線都會在18歲左右閉合。
因此,想判斷自己還能不能長高,只看年齡不靠譜。只有去醫院,通過X線檢查骨骺線閉合程度,才能確定自己是不是還有長高的機會。
如果你是父母,注意及時發現孩子骨骺線“提前閉合”的異常信號:
記得定期給孩子量身高,如果發現自家孩子的身高增長速度突然變緩慢,或者低于正常標準,一定要提高警惕。
這時候,最好能帶孩子去正規醫院進行檢查,而不是盲目給孩子“補”營養,或者自行購買“增高藥”來吃。
如果骨骺線沒閉合,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抓緊機會長高。
長高的秘訣就是:吃夠,睡好,適當運動。
“吃夠”,是指通過均衡的飲食,獲取足夠的蛋白質、鈣、磷、維生素D這幾種能幫助骨骼生長的營養[6]。
含蛋白質和磷較多的食物有蛋類、肉類、魚類等;含鈣豐富的食物有乳制品、豆制品、海帶、蝦皮等。
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,雖然維生素D也能通過曬太陽來合成,但如果曬不夠太陽,也可以通過深海魚、蛋黃等食物來補充。
“睡好”是指規律和充足的睡眠。
在睡眠的時候,人會分泌較多的生長激素、雄性激素等激素。其中,生長激素的作用是讓四肢骨骼變長,雄性激素的作用讓骨骼變粗、變結實[7]。
“適當運動”是指規律但不過度的室外運動。
可以選擇慢跑、快走、健身操、籃球、羽毛球、網球、跳繩等強度適中的運動[6]。每天運動時間在30~60分鐘即可,不用強度太大。
如果骨骺線已經閉合,也不要過分悲傷或焦慮,還可以通過體態改善來“顯高”。
我們身體除了長骨之外,還有相當多的其它骨骼,比如脊柱。
所以,如果我們的體態能更挺拔、端正,比起塌腰、駝背、頭前伸的人,就會看起來高好幾厘米。
最后,典哥還想再啰嗦一句:一個人的身高,大約80%取決于遺傳因素[8],我們能做的,就是保證自己把應得的身高“拿到手”,再爭取更高一點。
但是,對于身高,我們也沒有必要“無止境”地追求,甚至不惜一切代價追求長高。
近幾年涌現了一大批盲目使用增高藥、進行增高手術,最后追悔莫及的例子,讓人看了十分痛心。
不論是“激素增高針”“斷骨增高手術”“微創增高”等長高方法,都有個共同特點:成本高,見效不一定明顯,還可能有比較大的風險&副作用。
對此,典哥的建議是:
1. 先去正規醫院確診,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或者手術。
2. 充分了解性價比后,謹慎做決定。
對確實有潛在生理疾病的孩子來說,適度關注身高,有助于及時治療、干預。
但過度關注身高,甚至采取“揠苗助長”的方法,不惜押上健康吃藥、打針、手術,就為了“賭”幾厘米的身高,就真的沒有必要。
比起身高,健康的身心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。
身高歧視,嘲笑別人“不夠高”的時候,其實早已“矮”人一截。畢竟,健全的人格、強健的體魄和卓越的能力,哪一個能用尺子衡量呢?
審稿專家:紀泉
北京醫院骨科主任醫師
參考文獻
[1]Christoforidis A, Badouraki M, Katzos G, et al. Bone age estimation and prediction of final height in patients with beta-thalassaemia major: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most common methods[J]. Pediatr Radiol, 2007, 37(12):1241-6.
[2]Goodfellow LR,Cooper C,Harvey NC.Regulation of placental calcium transport and offspring bone health[J].Front Endocrinol(Lausanne),2011,2:1-7.
[3]朱廣友,范利華,張國楨,等. 青少年骨發育X線分級方法[J]. 法醫學雜志.2008(01):18-24.
[4]何大民, 竇文杰, 王曙光,等. 實用骨科學[M]. 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, 2011.
[5]張紹巖,張繼業,劉麗娟,劉鋼.手腕部橈、尺骨骺線消失作為推測18歲年齡的指征[J].中國法醫學雜志,2010,25(02):100-101.DOI:10.13618/j.issn.1001-5728.2010.02.001.
[6]McDevitt H,Ahmed SF.Establishing good bone health in children[J].Connective Tissue Bone,2010,20(2):83-87.
[7]唐敏,黃亞深,何彩霞. 健康教育對身高生長偏離兒童的干預效果研究[J]. 臨床醫學工程,2019,26(1):121-122.
[8]Vrieze S I, McGue M, Miller M B, et al. An assessment of th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effects of variants on height using twins and a developmentally informative study design[J]. PLoS genetics, 2011, 7(12): e1002413.
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帳號?立即注冊
x
|